在知恥奮進中肩負起強軍興軍的歷史責任
  ——寫在甲午戰爭120周年之際
  來源:《求是》2014/19    作者:範長龍
  核心要點:
  ■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,中日甲午戰爭是這部教科書的極為沉重的一頁。回顧反思這段歷史,為的是以史為鑒、知恥奮進,更好地把國防和軍隊建設事業推向前進,為實現“兩個一百年”奮鬥目標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。
  ■ 一個民族、一個國家、一支軍隊向前走,走得再遠也不能忘記從哪裡來、要到哪裡去,都要從走過的路中汲取前進的智慧和力量。
  ■ 回望甲午是為走出甲午,反思敗仗是為能打勝仗。研究甲午戰爭不能坐而論道、紙上談兵,關鍵是要聯繫實際,聯繫正在做的事情,有選擇有重點地進行研究。
  ■ 建設強大人民軍隊是持續奮鬥的偉大事業,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。現在強軍的責任歷史地落到了我們這一代人的肩上,我們就要挑起這副重擔,牢記強軍目標,堅定強軍信念,投身強軍實踐,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堅強力量保證。
 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,中日甲午戰爭是這部教科書極為沉重的一頁。回顧反思這段歷史,為的是以史為鑒、知恥奮進,更好地把國防和軍隊建設事業推向前進,為實現“兩個一百年”奮鬥目標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。
  一、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研究甲午戰爭
  一個民族、一個國家、一支軍隊向前走,走得再遠也不能忘記從哪裡來、要到哪裡去,都要從走過的路中汲取前進的智慧和力量。甲午戰爭是民族之痛、國家之殤、軍隊之辱,給中國人民留下刻骨銘心的記憶,給中華民族造成巨大創傷和深遠影響。習近平主席每每談及中國近代的屈辱歷史特別是甲午戰爭,都“痛徹肺腑”,有“剜心之痛”,強調要勿忘國恥,牢記血的教訓,強化民族記憶,用這段歷史警示國人、教育官兵。應當講,對甲午戰爭的研究和反思,一百多年來從未停止過,今年又掀起了一個新熱潮,取得了豐碩成果。怎樣認識甲午戰爭,如何研究甲午戰爭、鏡鑒甲午戰爭,是新形勢下興國強軍的重大課題。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習主席重要指示精神,以服務黨和國家的戰略目標,服務軍隊現代化建設為根本著眼點,運用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和方法論,全面深入研究這場戰爭,客觀辯證分析歷史教訓,認識把握民族興衰、國家存亡、戰爭勝負的歷史規律,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提供歷史借鑒。
  唯物史觀認為,歷史發展離不開特定的經濟社會環境,評價歷史事件和人物,不能脫離當時的歷史條件。研究甲午戰爭,要尊重歷史、走進歷史,搞清晚清的時代條件,搞清戰爭的來龍去脈,搞清重點人物和事件的真實情況,展現歷史本來面目,不能把戰敗的原因單純歸咎於某個歷史人物或事件,不能把部分清軍官兵投降逃跑當作主流,不能簡單地評價誰是英雄誰是罪人。今天研究甲午戰爭,要上溯到中國人民自鴉片戰爭以來170多年的鬥爭史,乃至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去審視,認清腐敗和落後必然被動挨打、喪權辱國;聯繫我們黨90多年的奮鬥史,新中國成立60多年的發展史,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的改革史,認清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、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、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的歷史必然,在歷史長河的比較鑒別中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、理論自信、制度自信,堅定實現中國夢的決心和信心。
  甲午戰爭歷時近9個月,戰爭的成因和演變很複雜,涉及政治、經濟、軍事、科技、文化等諸多因素。研究甲午戰爭,必須運用唯物辯證法全面的、聯繫的、發展的觀點,採取“交換、比較、反覆”的方法,綜合分析,系統思考,得出更接近史實的結論。我們既要研究晚清的洋務運動,又要研究日本的明治維新;既要研究重點戰役,又要研究戰爭全局;既要研究海戰,又要研究陸戰;既要研究戰敗的直接後果,又要研究其對國家和民族的深遠影響。毛澤東同志說過,日本侵略中國是一件壞事,但它喚起了中國人民的覺悟。歷史是一支清醒劑,現在甲午戰敗這恥辱的一頁翻過去了,但歷史的教訓不容忘記,歷史的悲劇絕不能重演。
  總結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,要透過現象看本質,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。這些年,人們對甲午戰敗從各個角度進行過深入探討總結,我認為除了帝國主義侵略這個外部因素外,當時的內在因素主要有兩條,一是腐敗,二是落後,而且腐敗、落後都是全方位的。腐敗必然渙散,落後就會挨打,這是從甲午戰爭乃至整個中國近代史中得出的重要結論。甲午戰敗後,中國人民和無數仁人志士為抗擊侵略、救亡圖存、振興中華,進行了艱辛探索和不屈鬥爭,最終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,打敗內外敵人,洗刷民族恥辱,奪取革命勝利,取得了建設和改革的輝煌成就。今天的中國與120年前相比,從來沒有如此揚眉吐氣,如此令世人矚目。越是在這樣的情況下,我們越要保持清醒頭腦,增強戰略定力,勵精圖治、奮發圖強,始終把中國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。
  回望甲午是為走出甲午,反思敗仗是為能打勝仗。研究甲午戰爭不能坐而論道、紙上談兵,關鍵是要聯繫實際,聯繫正在做的事情,有選擇有重點地進行研究。要把研究甲午戰爭與推進我軍建設、改革和軍事鬥爭準備結合起來,圍繞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,拿出有分量的研究成果。如果我們能夠把甲午戰爭的歷史教訓,變成實現中國夢強軍夢的寶貴財富,那就是對甲午戰爭最好的紀念。
  二、站在實現中國夢的高度肩負起強軍歷史責任
  中國有句老話,叫忍痛容易忍癢難,忍窮容易忍辱難。甲午之戰,北洋水師全軍覆沒,陸上作戰一敗塗地,軍事上的失敗直接導致喪權辱國的嚴重後果,使中華民族淪落到任人宰割、飽受欺凌的悲慘境地,在我們的民族心理上留下了屈辱悲憤的記憶。這段歷史告訴我們,國家綜合實力競爭起托底作用的是軍事實力,國防和軍隊建設是國家安全的堅強後盾,沒有一個鞏固的國防,沒有一支強大的軍隊,國家就不能獨立,安全就沒有支撐,發展就沒有保障,人民也會遭殃。這個道理,就是毛主席講的,沒有一個人民的軍隊,便沒有人民的一切。習主席著眼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,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,鮮明提出“建設一支聽黨指揮、能打勝仗、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”這一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,適應國際戰略形勢和國家安全環境的發展變化,順應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的殷切期盼,彰顯了黨中央、習主席建設強大軍隊、保障國家和平發展的決心意志和使命擔當。
  當今世界,求和平、謀發展、促合作的時代潮流不可逆轉,我國正處在由大向強發展的關鍵歷史階段。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,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、更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,但前進道路不會一帆風順,必須準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。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,是世界上尚未實現完全統一的大國,也是同周邊多國存在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爭端的大國,我們要高度關註哪些因素可能把我國拖入局部戰爭和武裝衝突,哪些因素可能打斷我國發展進程。在國家和人民需要的時候,軍隊必須上得去、打得贏,這是軍隊同志的第一責任。
  甲午硝煙早已散去,歷史警鐘仍在長鳴。我們希望和平,但必須有能力捍衛和平;軍事手段作為保底手段,只有靠得住、能頂用,才能底氣足、腰桿硬。我們這支軍隊的強大,至少應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:一是能夠堅決維護國家政治安全,為黨鞏固執政地位、維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堅強力量保障。二是能夠堅決維護國家統一,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、最終解決臺灣問題創造條件。三是能夠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,對惡意挑釁和侵犯之敵,敢於不惜一戰並戰而勝之。四是能夠堅決維護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和國家發展利益。五是能夠堅決維護地區和世界和平,為人類進步事業作貢獻。總起來說,軍隊強不強,核心看打仗;戰場打不贏,一切等於零。
  建設強大人民軍隊是接續奮鬥的偉大事業,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。現在強軍的責任歷史地落到了我們這一代人的肩上,我們就要挑起這副重擔,牢記強軍目標,堅定強軍信念,投身強軍實踐,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堅強力量保證。
  三、堅持把改革創新作為推進強軍實踐的動力源
  改革創新是世界發展的不竭動力。一個國家不能順應時勢革故鼎新,就不能前進;一支軍隊不能緊跟潮流變革轉型,就難以強大。甲午戰爭的教訓表明,軍事上的落後一旦形成,對國家安全的影響是致命的。在最具創新活力、最需創新精神的軍事領域,只有創新創新再創新,使創新成為一種新常態,才能在激烈的對抗和競爭中搶占先機、贏得主動。
  改革創新,根本的是解放思想。思想不解放,不可能邁開前進的步子。晚清洋務運動的失敗,很大程度上敗在封建統治者和官僚集團思想上的保守;清軍在戰場上的失敗,很大程度表現為軍事思想和作戰指導的落後。實現強軍目標是一項開拓性很強的事業,面臨大量新情況新問題,必須有新的理念、新的視野、新的方法、新的標準。要堅持用習主席關於國防和軍隊建設重要論述統一思想,牢固樹立不改革就不能打仗、更不可能打勝仗的危機意識,堅決從保守主義、教條主義、本位主義和那些不合時宜的陳舊觀念中解放出來,著眼未來戰爭,緊盯時代大勢,更新思想觀念,創新軍事理論和戰略指導,發展先進軍事文化,為強軍實踐提供思想引領和理論支撐。
  鄧小平同志有個著名論斷,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。晚清洋務運動持續30餘年,國防科技工業基礎仍然薄弱,始終未能擺脫對外國的嚴重依賴,始終沒有建立起獨立自主的近代軍事工業體系,教訓發人深省。當今世界,科技進步日新月異,高新技術武器裝備“井噴式”發展。這些年,我軍武器裝備實現了歷史性跨越,但與世界軍事強國相比差距還很大,特別是一些核心關鍵技術和“命門”還掌握在別人手裡。如果缺乏足夠的危機感緊迫感,不儘快扭轉這種被動局面,就難以在戰場上克敵制勝。發展軍事科技和武器裝備,要樹雄心、立壯志,瞄準世界軍事科技發展前沿,實施科技強軍戰略,提高自主創新能力,加快發展先進武器裝備,為打贏信息化局部戰爭奠定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。
  沒有組織形態現代化,就沒有軍隊現代化。晚清軍事改革“只變事不變法”,“只改器不改製”,始終沒有突破軍事制度這個“瓶頸”。深化軍隊改革,必須堅持強軍目標引領,著眼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軍隊戰鬥力,進一步解放和增強軍隊活力,以推進軍隊組織形態現代化為指向,抓住聯合作戰指揮體制改革這一重中之重,統籌推進領導管理體制、軍隊政策制度改革和軍民融合深度發展,調整優化作戰力量結構,加快發展新型作戰力量,構建現代軍事力量體系,努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強軍之路。
  人是改革創新的主體。晚清由於嚴重缺乏近代軍事人才,很難進行徹底的軍事改革,打造真正的新式軍隊,由於缺乏掌握先進技術、戰術的人才隊伍,很難奪取和保持戰場上的主動權。當前,建設與打贏信息化局部戰爭要求相適應的人才隊伍,是我們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。要按照信息主導、體系作戰的要求,大力培養新型軍事人才,重點抓好優秀聯合作戰指揮人才和高水平專業技術人才培養。要在全軍進一步興起學習信息化知識、掌握信息化裝備、提高信息化技能的熱潮,提高官兵信息素養,增強官兵創新能力,以更好地肩負起強軍興軍重任,有效履行軍隊職能使命。
  四、以優良作風為實現強軍目標提供堅強保證
  作風鬆散可以搞垮常勝之師,作風優良才能塑造英雄部隊。甲午戰敗,不僅敗在武器裝備、戰法運用等方面,也敗在精神和作風上。儘管不少清軍官兵英勇頑強、浴血奮戰,但軍紀廢弛、貪污腐化、精神萎靡等現象普遍存在,一些高級將領貪生怕死,甚至未戰先逃,這樣的軍隊是註定要打敗仗的。我軍在80多年的戰鬥歷程和建設實踐中,培育形成了一整套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,這是人民軍隊的鮮明特色和政治優勢。實現強軍目標,要繼承發揚我黨我軍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,保持黨絕對領導下的人民軍隊的根本性質,保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,保持官兵一致、上下一致的內部關係,保持艱苦奮鬥、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,讓紅色基因一代代傳下去。我們反思甲午戰爭,就要防止當時那種作風之弊在今天滋生蔓延,尤其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努力。
  一要始終對黨忠誠。聽黨指揮是我軍永遠不變的軍魂,是能打仗、打勝仗的根本政治保證。要強化軍魂意識,毫不動搖地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根本原則和制度,做到平時聽招呼,戰時聽指揮,關鍵時刻不含糊,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對黨忠誠老實。
  二要矢志愛軍精武。對軍隊而言,全部工作都要向打仗聚焦,各項建設都要向打仗用勁,形成謀打仗、能打仗、打勝仗的鮮明導向;對軍人而言,要把心思和精力用在主業上,當帶兵打仗的行家、本職工作的專家。粟裕大將一輩子不會打牌、下棋、跳舞,最大愛好是看地圖、觀地形、研究打仗。我們要向老一輩革命家學習,始終有一種夜裡挑燈看劍、夢回吹角連營的備戰狀態,做到腦子裡永遠有任務,眼睛里永遠有敵人,肩膀上永遠有責任,胸膛里永遠有激情。
  三要強化戰鬥精神。我軍向來以強大的戰鬥精神聞名於世,這種精神的核心是一不怕苦、二不怕死。在黨和人民需要的時候,軍隊必須挺身而出、捨生忘死,為國家利益而戰。要錘煉革命軍人的膽氣和血性,繼承和發揚我軍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英勇頑強的戰鬥作風,把官兵培養成當兵不怕苦、訓練不怕累、打仗不怕死的“小老虎”,把連隊帶成隨時拉得出、上得去、打得贏的“刀尖子”,把部隊打造成機動迅速、指揮高效、能攻善守、保障有力的雄師勁旅。
  四要堅決反對腐敗。習主席指出,軍隊如果不堅決反對不良風氣和腐敗現象,任其發展下去,不要說打勝仗,可能是打不了仗的。我們要牢記習主席的重要指示,銘記甲午戰爭的歷史警示,從徐才厚、谷俊山等反面教材中吸取深刻教訓,築牢思想防線,永葆政治本色。要高標準、嚴要求推進反腐工作,對腐敗零容忍,堅持有腐必反、有案必查,保持敢抓大抓常抓的態勢,軍中絕不能有腐敗分子藏身之地。
  五要堅持真抓實幹。實幹興邦,實幹興軍。現在,我們已經踏上強軍的新徵程,要扎扎實實地幹下去,乾在實處、乾出實效,定下的事情、部署的工作要抓緊實施、一抓到底,發現的問題要盯住不放、務求解決,特別是要大力糾治訓風演風,對訓練中的形式主義露頭就打、見到就批,對訓練中弄虛作假的一票否決、追究責任,演練要不怕出錯、不怕搞砸、不怕推倒重來,在實戰化訓練中提高實戰本領。要發揚釘釘子精神,咬定青山不放鬆,一張藍圖乾到底,加緊推進軍隊建設、改革和軍事鬥爭準備,為實現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而努力奮鬥!
  (作者: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、中央軍委副主席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v98zvde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